《关于全县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的报告》的审议意见
来源: 发布时间:2025-07-25 10:48
关联稿件
会议认为,县政府按照省、市、县委决策部署,深入贯彻实施《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全面落实《南岔县2025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若干年政策措施》,积极营造快捷、高效、规范、透明的营商环境,营商环境持续好转,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。但也存在跳起摸高的劲头缺乏、协同机制效能不足、政策宣传不够等问题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好《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,不断提升我县营商环境质效,提出以下意见建议:
一、聚焦开放环境,增强主动服务意识。提高政治站位,充分认识优化营商环境是中央、省市县委一以贯之的工作部署。放大格局,拓宽视野,对标先进地区,梳理问题短板,进一步提升市场的透明度、服务的优质度和社会的包容度。严格落实《伊春市外商投资企业营商环境投诉办理工作制度(试行)》,切实转变政府职能,增强服务意识,各部门要将服务企业、服务百姓作为重要工作职责,做到靠前服务、主动服务、精准服务,要将优化营商环境、减轻企业负担、解决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难点、痛点问题作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,想企业所想,急企业所急,全面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、事事都是营商环境、处处都是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,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创造最优营商环境。
二、聚焦政务环境,提升优质服务水平。以“放管服”改革为核心,纵深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改革的广度和深度,建立以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为基本手段、重点监管为补充、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、信用联合奖惩机制,不断创新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。优化完善办事指南、服务流程、服务平台、监督评价等政务服务标准,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统一、服务标准统一。优化窗口设置、加强一线人员业务培训,深化服务事项标准化,提升办事指南规范化、办理条件精细化水平,明确服务语言、服务态度、服务礼仪等标准,实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、同标准办理,不断提高政务服务水平,全力以赴推动优化政务工作再上新台阶。
三、聚焦市场环境,不断激发市场活力。全面规范市场执法行为,加强信用监管,完善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制度。全面落实助企纾困金融政策,严格实施领导干部包联企业(项目)工作机制,认真开展企业走访联系活动,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和重大项目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,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,帮助企业提振信心、安心创业。进一步规范各类检查、督查,切实减轻企业负担,加强土地、融资、水、电、气等要素保障,加强交通、电力等基础设施配套保障,助力企业健康发展。提高政府部门在创新信用监管机制、提高信用监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础性作用,树立政府诚信形象,构建良好亲清政商关系。
四、聚焦法治环境,严格规范公正执法。按照“谁执法谁普法”要求,组织法律顾问团和普法宣讲团广泛宣传《黑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》等法律知识,在各行业领域开展面对面政策解读常态化工作,营造浓厚的法治宣传教育氛围。建立联动工作机制,采取多部门参与办理、现场办公、专题协调等多种形式,加大联合执法,高效推进案件办理。完善以企业为基本主体的信用监管机制,大力推进失信联合惩戒机制,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。创新工作方式,提供优质法律服务、业务指导和政策送达,让企业和企业经营者感受到全方位、多角度的亲商护商氛围。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,切实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,全力打造公平正义的法治营商环境。
二、《南岔县2025年上半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(草案)》的审议意见
会议认为,县政府提交的《南岔县2025年上半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(草案)》符合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》相关规定,调整理由和依据充分,符合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。常委会组成人员同意县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结果的报告,建议批准县政府提出的2025年上半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(草案)。同时,提出以下意见建议:
一、持续强化预算管理,着力提高资金绩效。坚持预算法定原则,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批准的预算,落实党政机关“过紧日子”要求,把牢预算支出关口,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。加强预算管理,加快预算支出进度,促进财政资金有效发挥政策效应。将预算绩效贯穿于预算编制、执行、结果各个环节,加大绩效评价力度,充分运用评价结果,实现财政资金安排科学,高效使用,不断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,助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顺利实现。
二、扎实开展财会监督,持续提升监督实效。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,完善财会管理制度,加大财会监督力度,提升财会监督效能。要聚焦关键领域,围绕重大政策落实、政府债务管理、基层“三保”等加强监督。要进一步健全财会监督、审计监督、纪检监察监督与人大监督的贯通协调机制,形成监督合力。
三、防范化解重点风险,促进财政平稳运行。要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和财政运行风险。加强政府债券管理,加快债券资金拨付进度,更好地发挥债券投资拉动作用。强化政府债务风险意识,建立健全风险动态监控机制,不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,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-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